普洱茶暴跌危機解析
近日,普洱茶市場出現劇烈震盪,多個知名品牌的茶品價格大幅下跌。在普洱茶領域最具指標意義的廣州芳村茶葉市場,不少熱門品牌的茶品價格重挫三至五成,央視經濟頻道亦進行了相關報導。這場行情不免讓人想起 2007 年普洱茶的大崩盤,當年的市場雪崩,讓整個行業花了數年才逐漸恢復元氣。如今這一輪下跌,難道是歷史再度重演?
病態的漲幅
僅以品質而論,優質的古樹普洱茶絕對有不遜於烏龍茶、綠茶中知名高端茶品的品質。近年來普洱茶價格雖連年上漲,但總體而言仍然低於同等品質烏龍茶、綠茶的價格,即便如此,普洱茶的價格仍飽受市場詬病。拋開市面上僅具有期貨屬性的劣質茶品不談,普洱茶不合理之處並非其價格,而是它病態的價格漲幅。普洱茶真正被廣泛認識,不過是近十幾年的事,相較於它的知名度,市場並沒有足夠龐大、穩定的消費群體作為價格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普洱茶近年來幾乎每年翻倍的價格漲幅就顯得尤為扎眼。這種透支普洱茶遠景價格的動作,只是資本的炒作行為。
炒作鬧劇
事實上,普洱茶與其他茶類一樣,最初只是一種食品。由於雲南茶區的天然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廉、工藝相對簡單、品牌認知度不高,過去的普洱茶甚至一度是中國茶葉中最廉價的類別。其後隨著普洱茶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其「越陳越香」概念的廣植人心,可存可陳的普洱茶逐漸被賦予了「期貨」的身份。隨之而來的,就是期貨市場中頗為常見的暴富神話與暴跌慘劇交替上演。
在這股熱潮中,資本熱錢看到了從中圖利的可能。不乏廠家用省外、境外茶冒充普洱;甚至自造假茶、惡意炒高茶區原料,以臺地茶、小樹茶冒充古樹茶。不論是老廠牌還是新商家,都將著力點放在如何利用普洱茶的期貨屬性圖利,而不是提高茶品的品飲價值。實際上,從產品的整體包裝、市場定位、行銷手法便可知悉廠商的立意。市場上原件流通、不拆箱、不試飲的怪現象,也成為所謂「期貨普洱」的常態。從廠家到商家,從資本到散戶,普洱炒作構成了一個既合作又互相算計的共犯結構,推動著一波波畸形的價格上漲。
然而,資本的唯一目標從來只有獲利。當價格被推至高點,它自然會收割獲利,留下的,便是跟風進場的小散戶與投機者的慘痛代價。這種「貪婪與恐懼」的循環,正如股市的常態般殘酷。出來混,遲早要還,這正是資本遊戲的叢林法則。
我們的堅持
在浮躁的市場中,仍有人堅守底線。石昆牧經典茶文化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石昆牧老師所制定的理念。為確保在經營過程中能夠堅守我們作為愛茶者的初衷,石昆牧經典茶文化一直努力避免旗下茶品淪為炒作工具。品牌成立至今拒絕多次大資本的投資意向;同時,我們的茶品大多在 1 至 3 年內便被茶友消耗於日常品飲,自然無從成為期貨操作的標的。
這種經營模式,使石昆牧經典茶文化茶品具備良好的抗跌性。一方面,茶品的品質保證了當下的品飲價值與未來的陳化潛力;另一方面,市場定位讓它遠離投機炒作,超越了期貨市場的貪婪與恐懼。我們深信,唯有堅守初心,方能做到「它漲由它漲,清風拂山崗;它落由它落,明月照大江」。這份信心,來自於石昆牧老師的專業堅持,更來自每一位經典茶友的支持與信任。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