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老黃片的真實面目

喝普洱的茶友,有幾個沒聽過「老黃片」?
又有多少人聽過關於它的種種傳說──「醇和」、「養生」、「茶農藏茶」……?

今天,就來揭一揭老黃片的真面目。


老黃片的來源

在過去,老黃片還曾有一個頗動聽的名字──「金玉天」。據清代阮福《普洱茶記》記載,在普洱茶製作過程中,茶工會邊揉撚茶葉邊挑出那些揉不成條索的「金玉天」,以及結成團塊無法解開的「疙瘩茶」。所謂「金玉天」,多半是病老葉、革質化或乾硬的茶菁。

石昆牧老師在《經典普洱名詞釋義》中也指出,從外觀來看,黃片主要有兩類:

  1. 粗老黃葉──葉質厚老,含氟與重金屬較高,尤其生茶黃片寒性較強,不適合虛寒體質或病中使用,更不宜長時間燉煮,否則有害物質溶出更多。

  2. 薄嫩黃葉──多因早春或乾旱所致,葉質偏薄、偏黃,曬乾後呈現黃葉現象,與粗老黃片性質完全不同。


老黃片的隱憂

坊間販售之老黃片,多指上述情況中的第一類。茶樹具有吸收土壤中氟與重金屬的特性,而這些元素會隨時間累積在葉片之中。因此,越粗老的葉片,氟、重金屬等含量就越高。相對地,茶氨酸、茶多酚等活性物質卻早已消耗殆盡。這樣的茶葉纖維木質化嚴重,無法揉撚成條索,在茶學中屬於基本常識。

老黃片已經失去生機,只剩下衰敗枯敗之氣。若長期飲用,對人體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尤其用煮茶方式飲用時,有害物質釋放更充分,危害更大。

在過去的國營茶廠收購標準裡,原料分為五級十等,而老黃片則屬於「級外茶」,甚至不在收購範圍之內。茶農在將毛茶出售後,多自己飲用無法售出的老黃片。

 

無論是清代還是過去的國營廠時代,茶人製茶都有其職業道德約束。然而,如今的市場上,老黃片、老茶頭這些過去被視為「不宜販售」的原料,卻在商家包裝與故事渲染下,被賦予各種美名堂而皇之上市。

這究竟是專業的缺失?還是道德的沉淪?抑或是德與才雙輸的現實?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