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知識分享~茶種與生長型態】 : 野生茶

以目前歷史上記載的普洱茶區共48處之多,遍及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地區。古代產區六大茶山集中于現今景洪市與勐臘縣;明清全盛時期擴展到景東、景谷、墨江、江城、下關、臨滄、保山等十多個縣市,這是現今野生大茶樹分佈最多的區域;從河域來看,可發現分佈於大理以下怒江與瀾滄江流域的部分,甚至一直延伸到越南、老撾等,而這些東南半島國家,在邊境地帶也採收許多栽培型古樹茶販賣到西雙版納地區。雲南野生大茶樹從形態特徵的成長階段性可分為野生型與栽培型兩種。(圖1)巴達大黑山野生茶

  野生型野生茶

多為喬木,少部分為小喬木,樹姿直立高聳,現坊間多以野生茶稱之。茶葉因種生而容易變異,在同一茶種中,常有多達四五種變異茶種。嫩葉無毛或少毛,葉緣有稀鈍齒,半展未開之三級芽葉長5~8釐米,成葉長可達10~20釐米,葉距較遠。因葉片革質肥厚,不易揉撚成條索,毛茶顏色多呈墨綠色。主副葉脈粗壯而明顯。茶性滑柔而質重,香氣深沉而特異,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長且穩定。許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當地少數民族稱之為苦茶,容易導致腹瀉,並不適合飲用;野生型茶種能適合做茶品者反而較少,品種多屬大理茶等有微毒。

栽培型野生茶(古樹茶)

因受市場青睞,栽培型茶樹受過多人為管理,稱野生不符實際,2005年以後改稱為栽培型古樹,簡稱古樹茶。以喬木或小喬木居多,樹枝多開展或半開展,樹高1.5~3米。因有人工管理,茶葉因種生有時產生變異,在同一茶區中,約有二三種變異茶種。嫩葉多銀毫,葉緣細銳齒,半展未開之三級芽3~5釐米,成葉長可達6~15釐米,甚至20釐米以上。主副葉脈明顯,茶性較野生型強烈而質相當,香氣較揚,口感較野生型水略薄而剛烈。然而,坊間所認為的栽培型古樹茶,多為民國初年以後或是20世紀50年代種植而野放的茶園茶,真正茶齡達數百年的茶樹所占比例小。(圖2)古樹茶



辨識古樹方式可以由當地的海拔氣候與環境做為指標,再加上茶樹幹直徑,就可以推測茶樹齡。另,從茶區茶種季節定性指標,綜合判斷葉脈、鋸齒、柔韌程度、厚薄,可大略判斷茶菁之茶樹齡。而最後,在能判斷制程的狀態下,加上定性定量的沖泡方式,以口感特徵分辨茶樹齡;基本上,同一地區、同一樹種,樹齡越低口感越澀,舌尖刺激感越重。然而,茶以喜好與製作優質否為主,優質荒地茶比差的古樹好,過度強調與辨識茶樹齡是沒有意義的。(圖3)近千年的粗壯古樹茶



節錄自石昆牧老師"經典普洱名詞釋義" 第44~46頁 

(本篇內容乃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節錄自石昆牧老師著作"經典普洱名詞釋義",所有圖片均係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採編,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