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知識分享~製程】:傳統與現代製程

只將茶葉由樹上採摘下來後,未經殺青、揉撚,直接日曬而成生曬散茶,這可說是為雲南最早、最傳統、最簡單的普洱茶,在現代工藝上屬於白茶制程工藝,至今仍有雲南少數民族如此品飲。1953~1954年間,雲南省茶葉科學研究所調查傣族製作生產茶品工序,原則區分出以下三種型態。



(圖1)巴達村長家

(圖2)採摘後無揉撚直接日曬乾燥的傳統制法



  殺青→揉撚→曬乾

  此即曬青毛茶,與一般認知的少數民族傳統制法相同。將鮮葉放入熱鍋內手炒殺青,至顏色轉深綠色時倒在竹席上以手揉條狀,再攤均曬乾。

  殺青→揉撚→後發酵→曬乾

  此制法的後發酵方式,是將殺青揉撚好的茶葉在乾燥之前,先裝入竹簍中進行後發酵,讓茶葉轉成紅褐色,隔日才將茶葉日曬乾燥。過程類似渥堆,但並無灑水增濕之步驟。此類做法茶葉成品為黑褐色,有些類似紅茶,與曬青毛茶的香氣、口感大有不同。

  殺青→初揉→後發酵→曬乾→複揉→曬乾

  此制法在殺青完,第一次將80%以上茶菁揉成條後,即裝入竹簍進行後發酵;隔日再攤均在竹席上,曬至半幹時,再將未完全揉成條狀的偏老葉部分再揉一次,而後再曬乾即成。



節錄自石昆牧老師"經典普洱名詞釋義" 第57~58頁 



(本篇內容乃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節錄自石昆牧老師著作"經典普洱名詞釋義",所有圖片均係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採編,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