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種與生長型態—紫娟
紫娟茶的發現與特徵
1985 年,雲南省茶葉科學研究所在其 200 多畝、栽有 60 多萬株雲南大葉種茶樹的茶園中,發現了一株芽、葉、莖皆呈紫色的特殊茶樹。由其鮮葉加工而成的烘青綠茶,茶菁色澤紫亮,茶湯亦呈紫色,香氣純正,滋味濃烈。因其“紫芽、紫葉、紫莖”,且製成的茶菁與茶湯皆為紫色,遂命名為 「紫娟」。
然而,由於紫娟綠茶湯色獨特,口感偏濃,當時市場接受度有限,因此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便停止了大規模繁衍與生產。紫娟茶樹屬小喬木型大葉種芽茶,雖屬於製作綠茶的品種,但外觀與群體原始種紫芽類似。若製成曬青毛茶,則展現出特異香氣與獨特口感。
成分與品質分析
據雲南省茶葉研究所生化室的分析結果,紫娟茶樹春茶(一芽二葉)所制的蒸青樣中,含有:
-
茶多酚:35.52%
-
氨基酸:3.49%
-
水浸出物:44.58%
在夏季紅碎茶樣中,則測得:
-
茶黃素:0.91%
-
茶紅素:6.99%
-
茶褐素:5.86%
感官鑑定中,其濃強度得分為 34.7分,鮮爽度得分為 37.6分,顯示出紫娟茶在滋味與風格上的鮮明特色。
科研實驗與探索
1991 年經雲南省藥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林詠月等人用體重 2.5~3.5 千克的家貓進行多次降壓實驗,結果表明,紫娟綠茶降壓幅度為 35.53%,優於雲南大葉種綠茶(29.04%)。
此研究為紫娟茶的功能性提供了初步的科學依據,也突顯了其作為特色茶樹品種的潛力。
以上文章節錄自石昆牧老師《經典普洱名詞釋義》第 50 頁。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