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識分享】:古董印級茶

古董茶、印級茶的稱呼,最早其實是在香港民間流傳的。直到 1995 年,鄧時海教授在《普洱茶》一書中才將這些名稱系統化,讓它們成為業界共通的認知。

古董茶

所謂「古董茶」,大多指的是 1957 年以前私人茶號所生產的茶品,也常被稱作「號字茶」。這些茶號包括了「同慶號」、「同興號」、「黃文興」、「鼎興圓茶」、「乾利貞宋聘號」、「猛景緊茶」、「福祿貢茶」等等。

清朝時期,普洱茶曾成為貢茶,帶動私人茶莊林立,讓雲南茶區聲名大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營茶廠昆明、勐海、下關、臨滄、鳳慶最具規模,收購全省主要茶區茶菁,取代所有私人茶廠。1954 年起,私人茶莊經營的茶葉全部由國家收購、銷售,到了 1957 年,私人茶廠正式併入國營體系,自此私人茶莊的時代走入歷史。

古董號字茶所使用原料,從歷史背景資料與葉底判斷,並非同一山頭茶區,屬於大小樹混采,而非純古樹茶。使用原料橫跨現在普洱市與勐海縣,不是如內票、內飛說明只使用易武正山、古六大茶山,甚或春尖芽頭;其大小樹混采、春秋拚配、橫跨現今普洱市、勐海縣、古六大茶山,正因如此才展現出號字茶的獨特品質。

圖一:各式號級茶內飛
圖一:各式號級茶內飛

八中茶與印級茶

1951 年 9 月 14 日,中國茶業公司註冊了「中茶牌」商標,註冊商號 8071,商標設計為「外八中紅字,內綠茶字」,因此坊間稱之為「八中茶」,有著「中國茶葉銷往四面八方」之涵義。

圖二:八中茶
圖二:八中茶

五〇年代以後,由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生產的第一批八中茶商標餅茶,坊間稱紅印、甲乙級藍印、藍印鐵餅等。1957 年勐海茶廠復廠後,印級茶也逐漸成為以勐海茶廠為代表的產品。因此,「印級茶」基本上指的就是 1957 年以後所生產的茶。七〇年代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生產的七子黃印、中茶簡體字、73 青餅(小綠印)、雪印等,也被歸為印級茶的範疇。

圖三:各式印級茶內飛
圖三:各式印級茶內飛

紅印

外包紙「八中茶」之「茶」字為紅色印刷,整個外包紙均為紅色,稱之“紅印”。為目前印級指針茶品,價格最高。使用勐海茶區古樹、野放茶青壯葉,造就厚質香氣口感。坊間紅印之外包紙有數種,但應只有薄油紙包裝是為20世紀50年代末期茶品,無光粗面棉紙類均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重新包裝,亦或根本是後期茶品。

紅印茶也有「無紙紅印」的版本,早年為坊間稱為 1942 年茶品,後以八中茶設計與註冊時間證實,仍為上世紀五〇年代末期以後所生產。據瞭解,紅印無包裝紙原因,應與香港早年倉儲及銷售習慣有關,推測為蓄意將包裝紙剝除以利放倉與銷售。香氣口感不下於有紙紅印,然目前坊間常以「無紙藍印」甚或部分「無紙八中黃印」替代,餅模茶質上有差異,但無經驗者難以辨識。

圖四:紅印
圖四:紅印

藍印與綠印

印級茶中另一類重要的便是藍印與綠印。外包紙「八中茶」字樣為綠色,最初在下方印有「甲級」「乙級」字樣,後來蓋上藍色方形印章,成為「甲級藍印」「乙級藍印」。使用勐海茶區古樹、野放茶,茶菁級數較紅印為細嫩,導致香氣口感與湯質較不如紅印,價格一直在紅印的一半。二者並非獨立包裝,時與「大字綠印」、「小字綠印」混合筒裝。

圖五:甲級藍印與乙級藍印
圖五:甲級藍印與乙級藍印

大字綠印與甲、乙級藍印相同包裝,然無印刷上「甲級」、「乙級」,且無人工藍色蓋印。基本上四種混裝之藍、綠印香氣口感十分接近,若有些微區別,均應與倉儲及個別狀態有關。藍、綠印較之紅印與藍印鐵餅,在外包紙與年份上較無爭議。小字綠印外包紙印刷為美術字體,與藍印鐵餅相同。於四款藍、綠印中,數量最少之包裝,茶質香氣口感與其他三款差異不大。

圖六:大字綠印
圖六:大字綠印
圖七:小字綠印
圖七:小字綠印

另一款備受爭議的則是「藍印鐵餅」,也叫「綠印鐵餅」。因多數早期藍印鐵餅茶品外包紙與內飛「茶」字為藍色印刷,故稱「藍印鐵餅」;又因包裝印刷版本與小字綠印相同,故又稱「綠印鐵餅」。此茶品為目前年份最為爭議之茶品之一,目前坊間版本有十餘種以上。從原料、餅模、外包內飛紙質印刷判斷,此茶生產年代時間最長、版本最多,於五〇年代至七〇年代初期都有生產,尤以紙筒裝藍印鐵餅應為最後一批。

圖八:藍印鐵餅
圖八:藍印鐵餅

紅散

1991-1995 年間,臺灣普洱茶逐漸興起,許多普茶愛好者與傳統茶商蜂湧至香港購老茶,當時屆香港九七回歸前夕,許多傳統香港老倉儲出清手上老茶,包含茶樓免費贈飲之拼配散塊。依老香港茶人概念,茶品應以拼配口感才能趨於飽滿、韻底深長,儘管是老茶,依舊如此。因此當臺灣茶人、商人將散塊成袋運回臺灣時,多數老茶人所飲用即為此類性價比高之散塊,此類茶以號字、印級與早期七子餅拼配,各取其香、甜、飽滿、厚實之優點,坊間稱之紅散。然因後期有太多以單一七子餅,甚至只以九〇年代茶品混充,市場與品質逐漸混亂。

圖九:紅散
圖九:紅散


整理自石昆牧老師《經典普洱名詞釋義》116~121 頁 

(本篇內容乃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節錄自石昆牧老師著作《經典普洱名詞釋義》,所有圖片均係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採編,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