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知識分享~省茶司】: 國營下關茶廠記事
下關茶廠,是普洱茶歷史中具代表性的國營茶廠之一。自 1941 年創建以來,下關茶廠在中國茶業發展、普洱茶外銷及邊銷茶供應上扮演了關鍵角色。本文將帶你完整了解下關茶廠的發展歷程、主要產品以及重要轉折點。
起源(1941–1949)
-
1941 年:蒙藏委員會與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合資,在大理下關創辦「康藏茶廠」,即今日下關茶廠的前身。主要加工緊茶、餅茶銷西藏地區,加工沱茶銷四川。至目前為止,緊茶與沱茶仍然是下關茶廠主要的特色產品。
-
1942 年:加工的緊茶銷往西藏、四川,及雲南省當地少數民族地區,註冊「寶焰牌」商標。1949 年停止生產。

國營時期(1950–1968)
-
1950 年:改名為「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分公司下關茶廠」。
-
1951 年:緊茶統一規格,每個 238g,每筒七個,每擔30筒。
-
1952 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統一使用「中茶牌」商標,下關茶廠開始生產七子餅茶。進入 60 年代因原料調撥計畫和加工產品的分工,下關茶廠以沱茶與緊茶為主要產品,圓茶只少量生產,多數計畫交由猛海茶廠。
-
1953 年:茶廠通過試驗,將餅茶揉制由布袋揉成圓型後,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鉛餅加壓的方法,改用鋁甑直接蒸壓的方法。
-
1955 年:下關地區歷史悠久的私人制茶商號全部納入下關茶廠(期間,與勐海茶廠相同更名多次,1959 年又恢復為雲南省下關茶廠)。經省公司批准,緊茶規格由心臟型改為磚型,先生產 10 噸到麗江等地試銷並徵求消費者意見。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廠對出口緊茶進行人工後發酵試驗。下關茶廠七子餅茶形狀由凹型底改為平底。
-
1956 年:按股合併私營茶莊或茶業公司於國營企業,從此結束私商經營茶業的歷史。
-
1958 年:試驗成功「高溫快速人工後發酵」,達到縮短發酵週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
1960 年:批准量產 250g 洱方茶。
-
1962 年:開始生產 125g 沱茶。
-
1963 年:邊銷緊茶內包裝改用牛皮紙袋、麻繩捆紮,改變長期以糯葉包裝。
-
1966 年:因文化大革命影響,緊茶寶焰牌改為團結牌;而心臟型不利於機械加工、包裝,遂停止生產。
-
1967 年:開始生產磚型緊茶,配料與加工工藝不變。
-
1968 年:為配合茶廠定量供應的原因,沱茶重量由 125g 改為 100g。
發展與出口(1972–1978)
-
1972 年:經省茶葉公司批准,恢復七子餅茶的生產。同年六月,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併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
-
1975 年:試製普洱沱茶(熟茶)。
-
1976 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專供香港天生行,由該行轉銷法國市場銷售。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猛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熟茶,並決定茶品嘜號。下關廠為 76 開頭,末尾為 3。
-
1978 年:下關茶廠原本產量不大的圓茶(七子餅茶),因原料調撥困難,省公司將生產計畫下達給猛海茶廠加工。
-
1970 年代末期:日籍天津人高江村先生成立「雲南堂」,以健康訴求概念,進口 7562 等熟茶,大量引進雲南普洱茶進入日本市場。(高江村之子高成日先生口述)
-
1979 年後:日本市場開始大量引進下關普洱茶,掀起國際關注。

與台灣、日本市場的交流(1980–1990)
-
1983 年:因訂單需求,向省公司申請恢復製作七子餅茶,唯量少以供應日本外銷訂單為主。
-
1985 年:為解決廠內的野生茶(荒野茶,又稱大樹、古樹茶)出路問題,經抽樣送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鑒測,結果確認屬茶科植物,可飲用。
-
1986 年:班禪參觀下關茶廠,希望恢復心臟型緊茶的生產,並當場訂購 500 擔,由下關茶廠加工後運交青海省政協;而當時亦在省內邊銷茶區銷售一部分,但數量不多。
-
1988 年:臺灣茶藝界一行十四人到下關茶廠參觀。同年,為解決中檔原料過多,開始試製加工「丙級沱茶」。
-
1989–1997 年:昆明茶廠開發出旅遊微型沱茶。下關茶廠於 1997 年生產 3g 微型小普洱沱茶,主要出口日本。
股份化與品牌多元(1990–1999)
-
1990 年: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寶焰牌(緊茶、餅茶、方茶)注冊商標正式啟用。
-
1992 年:松鶴牌沱茶(內銷)注冊商標正式啟用。

-
1993 年:開始生產「一級沱茶」。
-
1994 年:由雲南省下關茶廠、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慶渝中茶葉公司、雲南省下關茶業綜合經營公司、下關茶廠職工持股會,共同發起組成「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
-
1996 年:茶廠決定將廠徽圖形做為產品標誌,壓制在甲級沱茶上,以取代原來壓 制在甲級沱茶上的「甲」字。
-
1997 年:下關茶廠投資組建雲南茶苑投資有限公司,以及大理茶苑旅行分社。
-
1999 年:下關茶廠正式規範為雲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此時,下關茶品配方與制程出現重大變化。
轉型(2000–2004)
-
2003-04 年:確認國營改制民營,出現許多茶品年份混亂、來料加工、大票後三碼辨識碼未按規定,等等不正常現象破壞下關茶廠多年來的常規。
-
2004 年:4 月改為民營企業,國營下關茶廠正式走入歷史。
整理自石昆牧老師《經典普洱名詞釋義》170~172 頁
(本篇內容乃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節錄自石昆牧老師著作《經典普洱名詞釋義》,所有圖片均係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採編,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