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知識分享】:普洱茶的前世與今生
「普洱」(Pu-er 或 Pu-erh)為雲南少數民族哈尼族語,意指「水灣寨」有親切家園之意。景邁山布朗族石碑記載,茶樹種植始於傣曆57年(公元696年),至今1300餘年。「普洱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與原產地之一的普洱命名之。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唐朝 咸通三年(西元 862 年)樊綽出使雲南,其所著的《蠻書》卷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菽姜桂和烹而飲之。」證明唐代已經生產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於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朝萬曆年間才定名為普洱茶。「普洱茶」一詞始見於明代謝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茶」即普洱茶,此時已有緊壓茶加工工藝。雍正年間,普洱茶入貢清朝宮廷,貢茶歷史約130年,古六大茶山在清朝時達極盛時期,《檀萃滇海虞衡志》記載「周八百里,八山作茶者數十萬人。」可知當時盛況,宮廷貴族與風雅人士飲用普洱茶蔚為風潮,有「夏喝龍井,冬喝普洱」的風俗雅興。當時,以現今普洱市與西雙版納州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區,而普洱(今寧洱縣)即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之一。明清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至今,茶葉已成為中華文化與其他西方文明的橋樑。
普洱茶傳說,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民間有“武候遺種”(諸葛孔明)的說法,以致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傳說,至今有許多少數民族奉諸葛孔明為茶祖,深信武侯值茶樹為事實,並世代相傳。相傳基諾族祖先隨孔明南征,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而相傳附會為“攸樂”的來源。孔明賜以基諾人茶籽,命他們好生種茶為生,如戲劇中孔明帽的竹樓亦是得到孔明的啟示建造的。另一傳說孔明南征時途徑西雙版納,士兵見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有願在此落籍,孔明視其氣候、土質適宜種茶,遂令軍民種植,教以種製。雖經考証孔明並未到過西雙版納,但不因此影響諸葛孔明在當地少數民族心中的地位。據傳,古六大茶山也是以孔明遺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時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錛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名其山。」
( 錄自石昆牧老師著作 "迷上普洱")
(本篇內容乃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節錄自石昆牧老師著作"迷上普洱",所有圖片均係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採編,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