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知識分享】:古樹茶之辨(三)古茶新知

自滿清入關開始,普洱茶因其濃釅風味適合馬背民族的取向而被取為貢品。隨著滿族漢化程度的加深,其飲茶取向也趨向於漢族習慣,故而道光年間之後普洱茶停貢,普洱茶愈發不被中國大部分地區所認知。

    普洱茶在茶區當地的消費大多系少數民族鮮葉採摘下來不經殺青,簡單的曬乾後大壺泡飲或煮飲,從現今的工藝定義角度出發並不能稱之為普洱,其工藝更近乎白茶。自道光年間到1993年普洱茶在整個茶產業中都可以說是乏人問津的,只剩下供應港澳大馬,以及邊疆少數民族作為製作酥油茶/奶茶的原料這樣的地域性消費。1993年的“首屆中國普洱茶葉節”暨“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當時也沒有獲得太多關注,僅是一些臺灣人來到雲南,希望能夠搞清楚關於普洱茶的相關資訊。

    從道光年間至2000年以前普洱茶一直以香港和澳門、馬來西亞為主要供應地。在1975年、1976年和1979年普洱茶分別銷往馬來西亞、法國、日本,不過是普洱熟茶而非生茶。因此自七十年代開始古樹茶便不被重視並少在生產茶品中使用,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製作的印級茶,採用的還是大小樹混采原料。自七十年代中後期到八十年代,開始使用小樹茶製作茶品。甚至一直到1985年之前這一段時間,古樹茶被與野生茶混同,被認為不可以飲用故而禁止在茶品製作中使用的。

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使用古樹茶(大小樹混采),到七十年代開始認為小樹茶更為優質,因其好管理、易採摘、芽頭多、嫩度高,可見當時雲南當地茶品製作是深受我國東南地區制茶理念的影響。在當時的茶葉志中都會提到“雨前茶”、“穀花茶”和“五級十等”等一些帶有明顯綠茶取向的概念。在當時雲南茶葉的管理者基本都並非是雲南人,對於茶品也已追求新茶鮮爽這一幾近綠茶的訴求為茶品製作方向。雲南當地人因此也將普洱茶作為低檔茶品,這一觀念直至幾年前仍時有耳聞。

    近年因資本熱炒古樹茶,各色傳奇光環被加諸于古樹茶之上。當下大行其道的普洱古樹茶概念,其興起不過是近十幾年光景,回溯近現代中國茶業歷史,古樹茶,甚至是普洱茶,大多數時間都不為大多數國人所認知和接納。認識普洱,認識古樹茶,理性客觀的態度便顯得尤為重要。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臺」,《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