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知識分享~緊壓茶型】: 茶膏

茶膏始於唐、興於清,清朝時成為皇室貢品。南唐時的《十國春秋》、宋徽宗《大觀茶論》、清朝醫學家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等文獻上均有茶膏的相關記載。《本草綱目拾遺》言“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可見普洱茶膏藥用價值很廣,但與品茶無相關。

    民間茶膏製作工藝,主要是採用高溫煮沸熬出茶葉內含物質,再以高溫煮沸的方式蒸發茶湯中的多於水分,最後得到茶膏。整個製作都在高溫下進行,對茶葉活性物質破壞甚巨。現代最新科技工藝有低溫萃取、噴霧式乾燥、細胞壁破壞等,能保留較多茶葉營養。然以筆者見解,茶對人影響不只在生化作用,包含沖泡時雅靜與心靈提升;且一般優質原料不會用於製作茶膏,飲用茶膏與泡茶品飲是完全不同意境與需要,二者無法相互取代。

  1950年雲南省茶業公司生產一批3500市斤(1750千克)茶膏交進藏部隊,分別由雲南省茶業公司、下關茶廠、順寧茶廠製作。以低檔副料毛茶(梗、末均可)放置大鍋煎熬,濾出茶湯後繼續以中、小鍋熬煮。直至拉長不黏手、色起淡褐色為止。當時試驗結果,1市斤(500克)毛茶,可熬茶膏20~25克。



節錄自石昆牧老師"經典普洱名詞釋義" 第114~115頁 



(本篇內容乃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節錄自石昆牧老師著作"經典普洱名詞釋義",所有圖片均係石昆牧經典茶文化團隊採編,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