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熟茶製作工藝

普洱熟茶的誕生

雲南大葉茶鮮葉經過靜置萎凋、殺青、揉撚、乾燥後,即成為普洱生散茶(青毛茶)。到了上世紀六、七〇年代,發展出人工快速發酵的渥堆工藝:生散茶經加水、保溫的渥堆工藝後,轉化為熟散茶。再經緊壓成型,便成了我們熟悉的熟普洱緊壓茶。

傳統國營廠的渥堆工藝

在傳統國營廠時期,每次渥堆最少取用青毛茶 10 噸,最大適合量為 50 噸。毛茶潮水(灑水)量視季節、茶菁級數與發酵度而定,通常是毛茶重量的 30%~50% 左右。茶堆高度通常為一公尺左右,茶堆內部溫度最高可達 65 度。視製作地的溫濕度與通風情況,需適時進行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勻發酵。若翻堆不及時,堆心溫度過高會導致焦心現象,茶葉完全黑炭化而報廢。渥堆過程中,表面會因微生物活動產生大量白霜,當渥堆進入後期,茶菁含水量趨於正常,白霜便會逐漸消退,茶葉也不再持續發熱,最後至整個渥堆工序完成。

發酵度與茶質

一般來說,渥堆的時間需要八到十二週。如果發酵不足,茶葉容易出現酸化與劣變;若發酵過度,則會出現碳化現象,湯薄甜而無質,葉底黑硬。

熟茶的發酵度大多控制在五至七分之間,七分發酵便可稱為「全熟」。超過七分的發酵度,茶品已開始炭化,有職業道德的茶人會將其視為失敗品。值得注意的是,調整熟茶的發酵度並不是依靠延長或縮短時間,而是透過改變渥堆加水量來實現。因此市面上一些號稱「輕發酵」的熟茶,實際上是提前起堆發酵不足的劣質茶品。

勐海熟茶的風格

傳統渥堆熟茶較為市場所接收者,多數產自西雙版納州,特別是勐海地區。除了茶菁本身的品質與製作技術之外,版納地區適合渥堆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氣候亦是關鍵。雖然許多勐海熟茶品茶菁來自臨滄地區南部,但發酵制程仍在西雙版納勐海地區完成。這裡渥堆後的熟茶少有刺鼻的堆味與酸腐味,而是形成獨具特色的「勐海味」。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當地的水質、技術以及參與發酵的菌種息息相關。

熟茶的外觀與風味

從外觀上看,熟茶葉多呈現黑色或紅褐色,芽茶則帶有暗金黃色。新制熟茶通常會有明顯的渥堆味,發酵度較輕的茶湯顏色偏深紅,帶有龍眼味;發酵度較高的茶則呈現紅黑色,香氣偏向悶濕的草席氣味。當發酵度適中時,茶湯質地濃稠,入口甘甜順滑,幾乎沒有苦澀感。發酵度偏輕的熟茶往往帶有明顯回甘與清晰香氣,口感較重,若沒有經過濕倉,陳化後容易轉酸。從葉底來看,輕發酵的熟茶呈現紅棕色,葉質柔韌;發酵較重的熟茶則多為深褐或黑色,葉片較硬且容易碎裂。
 

除了傳統潮水渥堆工藝之外,如今還出現了噴霧式增濕、菌種發酵等新工藝。許多廠家正積極探索不同的熟茶製作方法,並嘗試將現代科技融入傳統工藝,創造出各具特色的產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熟茶將會有更多元的風貌,為愛茶者提供更多更豐富的選擇。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