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茶,顧名思義,就是喚醒茶葉之意。茶與人頗有共通之處。對於人而言,剛剛醒來的一段時間內,無論是身體還是思維都與正常狀態有一段距離,於茶亦然。將茶葉喚醒,使其內質得以在沖泡時充分釋放需要一個過程,這便是醒茶。對於普洱茶而言,醒茶可以指向三種不同的含義:
《一,對於入倉或是在封閉環境中長期倉儲的茶品,需要在品飲前放置於相對透氣處一段時間,以減輕倉味,改善口感。此即所謂“退倉”。》
【普洱茶的傳統港倉倉儲是由入倉和退倉組成的】。對於習慣香港倉儲的茶友而言,新制普洱茶是“半成品”,那麼對於港倉普洱茶而言,剛剛出倉的茶品也是“半成品”。剛剛出倉未經退倉或是退倉不到位的普洱茶確實不適宜品飲,造成許多茶友對於香港倉儲的誤解緣由之一就是來自於其品飲到的茶品【退倉不到位】。
有意思的是,普洱熟茶(前文有提及熟茶可謂之“濕倉之極致”)也有與退倉類似的過程─散堆。熟茶在渥堆完畢起堆後,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散堆過程,用以減輕堆味,使茶葉中的菌群穩定下來,提高熟茶的適飲性。這個過程一般長達數月,中間還要輔以數次的翻堆,使得散堆更加充分。
《二、緊壓茶在拆茶之後,存儲在半封閉、無雜味的環境之中,進一步提升茶葉的品飲感受。》
這種狀況多為茶友新購置茶品後的品飲準備過程,茶品在拆散後進一步充分的與空氣接觸,經過一段時間的醒茶(數天至數周),口感的提升將會非常明顯體現於品飲中的。
所謂半封閉、無雜味的環境,包含茶葉罐(紫砂材質、紙質)或是紙質茶葉袋、茶葉盒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紫砂罐相對的透氣性不及紙質茶盒,若是新壓制的茶品水分含量相對較高,拆散至於紫砂罐中發黴的可能性會大為提高,故而【新制茶品拆散後還是存於紙質存茶器為宜。而瓷質茶罐由於氣密性較高,對於普洱而言較為適合放置陳期數十年以上的老茶】。
另外,【茶品在轉換了原來的存儲位置後,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醒茶】,才能讓茶品在新環境中達致最佳表現。諸如溫度、濕度、氣壓的改變甚至是運輸過程中的環境變化(比如空運的低溫)等等對於茶品的表現都會有所影響,而時間則是讓茶品恢復表現的最為穩妥的方法。
《三、沖泡茶湯時第一次注水,將茶葉充分浸潤,以便使茶葉內含物質更為全面和均勻的釋出,第一道茶湯棄之不用,坊間多謂之“洗茶”,亦稱“溫潤泡”。》
這一環節可謂是最後一道“醒”茶了。通過水分與溫度的浸潤,讓茶葉充分舒張,為接下來的沖泡打好基礎。醒茶的時間根據茶葉的形態和倉儲狀況決定,一般而言,【散茶時間最短,緊壓茶散塊的時間則要相應延長,若是倉儲較重醒茶時間亦須增加】。
此一醒茶,取的是熱水之“溫”、水分之“潤”,藉以激發茶質接下來的充分表達,而並非是如市面上所傳言的洗滌灰塵或農殘云云。因此對這一步驟而言,稱之為【“醒茶”、“潤茶”或是“溫潤泡”】都要比“洗茶”更為得宜。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臺」(本篇文章系經典普洱團隊原創,所有圖片均系經典普洱團隊採編,轉載請注明出處)